3D设计 / 中国
我从事设计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我从小直到现在都非常喜欢美术和绘画,我认为艺术是人类作为造物主这个角色最高形式的精神体现,如果有一天世界面临毁灭,艺术一定是必须被设法保存并传承下去的文明火种之一。
印象里一件事是我很小时候大概还是幼儿园,父母带我到他们朋友家做客,大人在屋外聊天要我在屋里睡觉,我找到一只铅笔(那种扁平的木工铅笔,印象很深),于是一个中午我把 别人家卧室的一面墙全画满了直升飞机、火箭、坦克、高楼大厦这些小男孩儿喜欢的东西。 大人进来看到了啼笑皆非也没揍我,反而夸我画的好。
再后来开始读小学了,我记得我每周末都会自己关在房间里画一整天画,特别喜欢自己设计宇宙飞船,包括飞船的外形和结构, 父母都非常支持我,即使有时会影响学习也不做过多干涉,画纸画笔颜料要啥买啥。回过头看,父母对我从小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的确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无意识地用敏感的职业习惯观察和体会这个世界,并对生活中的一些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典型的比如走路,一般不会走在路中间,而是无意识地走在宽度的黄金分割点上;屋里买了一大堆毫无作用的东西(甚至有婴儿玩具),只是因为一眼被设计吸引便冲动下单了,前几天刚陆续买了三支水枪,就是因为我觉得那机械感的导角和曲面直面变化的节奏引起了巨大的舒适,而我根本没有机会玩水枪;即使买食物,一定是买包装好看的那个而不考虑味道。 这些对生活的改变可能不一定是具有积极影响的,甚至给生活带来了困扰,即使后来意识到了也没有办法改不掉,对此无能为力。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问题,面对不同的对象和环境、不同的上下文、不同的时代背景, 这个定义的标准都有可能会大相径庭,这里我们不展开来说。但如果简单粗暴且功利主义去看,就分两种情况。
如果是商业项目,唯一的标准是客户觉得好,这个设计就是「好的设计」。
如果是自己的独立创作,唯一的标准是感动自己,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感动”,而不是简单的“自己觉得好”。
事实上我电脑里一直保留着我的第一件「设计」作品:叉子、勺子和杯子。
我大学是产物设计专业,大一是学习美术和设计理论课,以及素描、色彩、工业制图等手绘 技能,因为我从小就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技能学习,因此这部分对于我来说驾轻就熟毫无压力, 并且乐在其中。
直到大二的某一天,我到导师的办公室交材料,无意中看到老师的电脑屏幕里操作着一个立体的产物设计模型,非常吸引我,于是我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说这软件叫“犀牛(搁丑颈苍辞)”,于是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并改变了后面的人生轨迹。
大学里学习三维软件有太多有趣的故事了,我甚至尝试用 Rhino 做怪兽的角色设计(懂的都懂哈哈哈),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对于现在学习三维软件的朋友来说,渲染一帧 2K 分辨率、 上千万面数、各种光线追踪全局光 HDRI 技能拉满的图片,超过十分钟他们会觉得太慢了,每当听到种抱怨我都会在心里悄悄觉得很诧异。上面那张丑丑的 640*480 的叉子杯子,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用全寝室楼最好的电脑渲染了一整个下午,扫描线渲染没有全局光没有焦散没有软阴影,真的是看着一个个像素点出图。
当然现在软硬件发展很快是极好的,只是偶尔回想当年那种小火慢炖、看着一行行像素从无 到有、自下而上(也有自上而下)耗费几个小时刷出来一张图的感觉,怎么会有所怀念呢?
分享叁条我们培训班的座右铭吧,没什么深度的大白话但都是十多年的经验总结,字面意思:
一:少屯教程,多动手做
二:先解决有无,再解决好坏
叁:别想那么多,做就完了
Copyright ? 2024 国产TS系列超美人妖菲菲直男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